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 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 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 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龙隐奇迹”等名胜。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 桥 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 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 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 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 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公园-花桥
华夏之光壁画承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及袁佐、袁加先生之精心设计和有关部门、各界人士之大力支持,前后历经两年有余方告成。《华夏之光》壁画以艺术和科学的广角,观照伟大的中华民族七千年文明之精华,释古历今,结构长卷,施以天然彩色花岗岩浮雕,拼镶成全长106米,高5米。 壁画遵照总体环境艺术的思考,力图以自然景观与人文创意互为融合。七星景区素有园林、文博双杰胜地之美誉,如此公共艺术安得如此佳境可称之谓中国当代之冠。 国人当求史识,识之深,爱之切,巍巍中华,亘古苍穹,孕育了灿若日月的古代文明。然壁短情长,入图者仅为华夏之祖贤走出洪荒,逐一取得的先古辉煌之一粟。是图综集我国古代医学、航海、冶金、化学、数学、艺术与文字学、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工学、生物学、地质学、农学及四大发明等领域的世界之先于一图,其熠熠闪光之智慧,足以昭示后人继往开来,奋发前进。

七星公园-华夏之光
七星岩 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 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 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七星公园-七星岩
骆驼山 即驼峰,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公园-骆驼山
栖霞古寺始建于唐。天宝九年(公元七五零年)高僧鉴真率弟子来桂期间曾到寺参访传法。元至元十七年,道士唐大淳重建,改为全真观。明万历易为寿佛庵。清顺治八年,临济法派浑融和尚驻锡,殚精竭力、募化四方,耗时三十三年,在寿佛庵基础上恢复栖霞寺,并使之成为西南佛教一大名刹。抗战期间,兵火蹂蹴,主殿废为丘墟。新寺重建承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鼎立襄助,遵从仪轨,遍访名寺,悉心筹划,于二零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落成。 重新修复的栖霞寺基址在七星景区普陀山西麓,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5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造型典雅,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盛唐风格。设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中轴北翼借用江南园林造园手法。曲廊,小径与白莲池,素食斋、佛艺斋、方丈院、听月亭有机相连。寺前广场塑临济法派栖霞第一代开山祖师浑融大和尚像,彰显佛教“庄严国土,立乐有情”的精神。主殿内设唐代“温柔敦厚”、“丰肌秀骨”的佛、菩萨以及神态各异的十六尊者群雕,更有取材敦煌《西方极乐净土变》巨型浮雕,素洁净艳,丰腴晶莹的汉白玉观音,唐代武士型四大天王像,这一切构成栖霞寺独具一格的佛教文化。 逢佛历节日,栖霞寺主持释大岳法师均会主持法会,为进香客人释禅解惑。

七星公园-栖霞寺
桂海碑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民怨神怒”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唏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欣赏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

七星公园-桂海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