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指数:2285 |
添加日期:7/27/2007 10:26:51 AM
|
|
虞舜 为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禅让贤君,幼年丧母,对父及后母尽至孝道,用象耕田于历山下,受尽磨难,时洪水猛兽为害,由四岳推举尧帝任其摄政。他勤于政事,巡行四方,体察民情,解除民疾。尧帝去世,虞继其位,仍咨询于“四岳十二州牧”,挑选贤人,于下大治,又选治水有功之禹为继承人。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虞帝晚年曾南巡桂林,登临虞山,视察岭南山川形势,死于苍梧之野。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 著名诗人,南朝刘宋时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和阮咸五人,特建“五咏堂”在读书岩旁。“七贤”中的王戎和山涛因贪恋权势,为颜所鄙视,故不在“五咏”之列。北宋时,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黄庭坚书录颜延之的《五君咏》。刻碑石于龙隐岩内。是桂林石刻之珍品。 鉴真大和尚 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于天宝九年(750)从雷州半岛北返途经桂林,受到官、僧的隆重欢迎并在开元寺主持授戒大典,时桂州都督冯古璞率领驻此的岭南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等数百人,接受了菩萨戒,盛况空前。鉴真大和尚一行在此休整了一年,后下桂江,经阳朔、平乐、梧州、广州北上。回到扬州后,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此为桂林佛教史上一盛事。 朱邦苎(?--1572) 是七世靖江王朱经扶的嫡长子,嘉靖六年(1527)袭封王位,隆庆六年(1572)薨,谥号恭惠。 朱任晟(1538—1608) 靖江宪定王,是八世朱邦苎的次子,叔袭侄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辅国将军进封靖江王,三十六年(1608)薨,谥号宪定,终年71岁,是靖藩中年寿较长者。 性因,原名金堡,号道隐 浙江钱塘人,崇祯庚辰科进士,官至南明永历朝兵科给事中,因直言“罪谪”至桂,削发为僧。但仍心怀报国,关心抗清大事,常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名臣瞿式耜共商复明大计,极受时人尊敬。瞿、张二公抗清成仁后,被暴尸于天,他与栖霞寺主持浑融和尚仗义冒险收殓,成为忠义之举。 张同敞(?-1650),字别山 湖北江陵人,永历年间,任南明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援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随侍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困守桂林孤城殉国。其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唐家村东侧。 马文毅 清初康熙十三至十七年(1674-1678)期间,吴三桂在云贵叛乱,广西风云突变,守将孙延龄举旗附应。在省城桂林的广西巡抚马雄镇(马文毅),则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被叛将孙延龄执拿,马巡抚“詈骂不屈”。后全家及幕僚被杀害在鸟金铺。此次叛乱,先后有马雄镇和傅宏烈两任广西巡抚被叛将杀害。为表彰忠烈千秋,立碑纪念(该碑出土于桂林火车新北站(古称城北鸟金铺驿站),现在桂海碑林博物馆。 李秉礼(1748-1830),字敬之、号松圃、七松老人 祖籍江西临川,寓居桂林。工诗画。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捐刑部江苏郎中。为照顾老母,四十二年辞归。四十九年(1784),大诗人袁枚重游桂林,与之相交甚欢,有《朝阳洞题诗》等诗作,袁枚对其诗文极为赞赏,曾云:“松圃诗才清绝,不慕显荣。”著有《韦庐诗内外集》。诰授中宪大夫,驰封光禄大夫,与父李宜民、子李宗瀚被称为“李氏三代红顶子”;与父李宜民、弟李秉绶、子李宗瀚等,在清一代这享有“临川李氏”盛誉。晚年曾在榕湖“湖西庄”建有“七松斋”爱舍。有神道碑在桂林象山区平山五金仓库大院内。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号退庵 福建长乐(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任广西巡抚兼学政,在桂林六年,严厉禁烟,制止考场舞弊,开发风景名山,推进文学创作,极有政声。
|
【打印窗体】
【字体: 大 中 小】
【顶部】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