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指数:3238 |
添加日期:5/18/2007 6:19:14 PM
|
|
府学文庙遗址 位于市区解放西路桂林中学校园内。宋至清代府学文庙场设于为此。原建筑已毁, 仅在大成殿遗址周围遗存元、明、各朝巨型碑刻13方。其中有元代《静江路修学造乐》、明代《桂林府儒学考祀先贤记》、清代 《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记》、《御制平定准葛尔告成太学碑文》等,是研究地方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
白崇禧旧居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市区榕湖饭店内。原名“桂庐”, 是一幢具有中西合壁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总面积872平方米。一层有房七间, 二层八间。旧居紧傍榕湖, 环境优美, 风光如画。门前一株古树, 是学府遗物。 |
李宗仁官邸 李宗仁(1891--1969)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风云人物。李宗仁故居坐落在古老而灵秀的临桂两江镇浪头村的天马山脚下,是二十年代随李宗仁由排长升为司令扩建而成,布局独特,构思巧妙,气势雄伟,既具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又富有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 李宗仁官邸位于桂林市风景秀丽地杉湖河畔,是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国民政府副总统之际建成,占地4321平方米,分布有主楼、副官楼、警卫室、附楼、花园等,是中西结合别墅式建筑。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任国民政府副总统和代总统期间曾在此多次召集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居正、阎锡山、李文范、陈济棠、朱家骅、白崇禧、黄旭初、程思远等举行重要会议。1966年3月16日,海外归来的李宗仁故地重游。 |
桂山书院遗址 桂山书院遗址 在市区叠彩山院于桂山(叠彩山)麓、定粤寺东。书院有头门、二门。有讲堂五间,圣人堂五间,东西学舍各十余间。学舍处还设有厢房,为孝廉院长和经古院长住所。 |
逍遥楼遗址 在今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始建于唐,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宋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并改名“湘南楼”。现存“逍遥楼”碑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 |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是一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楼房建筑。过去是黄旷达住宅及“万祥坊”。 193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派李克农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为办公用房。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以及周恩来等同志来桂指导工作时的住房。办事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遵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抗日爱国人士支援抗日,作出重要贡献。 |
丹桂岩洞穴遗址 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口向西, 深6米, 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 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尻, 当中曾崐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 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由于人为破坏, 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 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
开元寺遗址 在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 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 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 远在唐代, 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 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 唐天宝七年(748), 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 曾与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 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 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 |
将军桥遗址 位于市区南溪山公园内, 原名安溪桥, 架设于南溪河上。五代时楚王派指挥使秦彦晕镇守桂林, 屯兵于南溪山下白龙洞, 在安溪桥附近打败了南汉兵的进攻, 自此后, 更名为将军桥。这一带曾是后来太平军大败清军的战场, 清军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右膝中炮, 由于“伤势入骨, 热毒内逼”, 二十天后死在阳朔; 负隅顽抗的清军千总李朝登, 亦被击毙。桂林民间至今还广为流传太平军当年在将军桥一带英勇作战重创清军的传奇故事。原桥已不存在, 今在原址附近建有钢筋水泥桥。 |
甑皮岩洞穴遗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南郊独山西南麓, 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 分主洞、矮洞和水洞, 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73年发掘后测定, 属新石器时代时期遗址, 距今7500至9000年之间。先是人类住穴, 后为葬穴。出土人类骨骼30余具, 较完整的14具, 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 死亡年龄一般40~50岁, 个别超过60岁。还发现有归婴合葬。出土陆栖动物和水生动物骨骼40余种, 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 其中脊椎动物5目12科25种, 有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长鼻目、灵长目? 如水牛、猕猴、苏门羚等都属喜暖动物。 |
轿子岩洞穴遗址 位于桂林西郊甲山乡唐家村附近轿子山东南麓。洞朝东南,分主洞和支洞。因洞口伫一清代石桥,故名。1980年进行试掘,在厚约1米的褐灰色堆积中,发现螺蚌胶结土层,中有大量灰烬、砾石石器半成品、双孔蚌刀、骨锥和一具屈肢蹲葬人的骨骼。还发现大量动物如猪、鹿、牛、猕猴、竹鼠、豪猪以及水生动物龟、鱼等的牙齿或骨骼。是一处内涵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
栖霞寺遗址 位于市区七星公园内七星岩下。寺建于唐代。元至正十七年(1357)道士唐大淳重修为“全真观”。明万历年间为寿佛庵。清顺治八年(1651), 僧浑融在寿佛庵旧址上再创栖霞寺。浑融, 俗姓张, 湖南沅州(今湖南沅陵)人, 善诗文, 喜交游, 曾没明军刘起蛟部, 参加抗清, 失败后再为僧。清顺治十年(1653)以“言行狂肆”徘名入狱。出狱后居栖霞寺50余年。原寺规模宏大, 殿宇幽深, 有大雄宝殿、韦驮殿、阿难殿、环碧堂、静慧堂、准提阁、回廊等。后因年久失修, 渐至颓败, 今仅残存原建一座头门。 | |
【打印窗体】
【字体: 大 中 小】
【顶部】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