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龙隐奇迹”等名胜。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七星公园荟集了山、水、洞、石、庭园、林木、文物精华,她不但让您观赏到巨型浮雕形成的“华夏之光”文艺广场,而且还能让您邻略到全国首家采用激光技术的观光岩洞——七星岩。同时,在月牙楼餐厅还可以让您品尝到月牙“姑子面”。
花桥 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 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 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 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 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 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
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骆驼山
即驼峰, 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明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普陀山
是七星公园的主山,以岩洞、亭阁著称。岩洞主要有元风、普陀、玄武、四仙、朝云、弹子、留春、省春、曾公等;其中七星岩最著名,它原是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层,现供游览的是中层,分6个“洞天”,游程814米,最高处27米,最宽处47米,最窄处仅容单人通过。全洞构成一条珠串状的地下长廊。 普陀山上的亭阁主要有护碑、文昌、碧虚、步月、豁然、天现、 博望、小蓬莱、玄武阁、普陀精舍等。尤以栖霞亭、碧虚亭一组亭廊,构筑别致,具一定的水平。 栖霞亭始建于宋,名“簪带”,清代重建后改为“碧虚亭”,后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 后在原址建“栖霞亭”。 1979年再新建,为两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单檐方亭。游人上下,若穿云步月,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碧虚阁为宋代建筑,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远可看到城市全景;近可俯视七星岩内景。碧虚阁建筑构思精巧,亭与阁层层挑出,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普陀山文物古迹甚多,仅石刻就有200多件,最为珍贵的有唐颜真卿“逍遥楼”、宋范成大《碧虚铭》、明“龟蛇合一”浮雕,博望坪有八百壮士墓及三将军墓等。
七星公园不仅环境优美,而且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月牙楼餐厅座落在月牙山下。登临月牙楼就餐品茗是一种美的享受,公园美丽的山光水色,雾霭晴岚尽收眼底,让人倍感心旷神怡。而月牙楼的传统素食堪称一绝,色、香、味俱佳,月牙“姑子面”有近200年历史,桂林市民对其情有独钟,是桂林人喜爱的地方风味食品之一。 如今园内树木葱茏,空气清新,仅大桂花树就达10000多株,每当金秋时节,满园桂花涌金流银、芳香馥郁,成为胜境。茂树修竹、金桂丹枫、芳草绿茵、繁花似锦,使奇山秀水更加绮丽多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