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并传为美谈。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到了唐代,皇甫崧撰《醉乡日月》,论述酒宴上的规则、行令、罚酒等事宜,较《礼记·乡饮酒义》更进一步。明朝是酒文化“自觉的时代”,先有嘉靖名士田汝成著《醉乡律令》,提出“醉乡十一宜”,即“醉花宜昼,醉雪宜袒,醉月宜楼,醉暑立舟,醉山宜幽,醉水立秋,醉佳人宜微酡,醉文土宜妙令酌无苛,醉豪客宜挥觥发浩歌,醉将离宜鸣罨,醉知音宜乐侑语无它”,又提出力戒十四种饮酒不欢的情况,即“主人吝一也,宾轻主二也,(与)会客不投三也,肴核杂陈而不序四也,妓矫而乐涩五也,说家常六也.议朝除七也,迭诙谐八也,刻觞政九也,录事不纲十也,兴居纷纭十一也,附耳嗫语十二也,蔑章程而骋牛饮十三也,醒木讷而醉劳 曹十四也”;继有万历年间公安派领袖袁中郎著《觞政》一篇,列“酒宪”十六条,广泛涉及选择同饮者的条件、饮酒地点的选择、时令的估量、酒质的判断以及酒器的考究等等。
但以上规范多适用于土大夫及文人的雅集。就整个社会各阶层、各民族而言,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的酒人礼数:
一是未饮先酹酒。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园形;这样用酒在地上酹成三点一长勾的“心”字,表示心献之礼。这一习俗也适用于平常饮酒,苏武词“一搏还酹江月”,说明他在独饮时也饮前酹酒。其它少数民族亦复如此,蒙古族人“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孟珙《蒙鞑备录》);苗族饮酒前通常由座中长者用手指沾酒,向天地弹洒,然后才就座欢饮。
二是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明代冯时化的《酒史》,记述了苏州宴客“杯中余沥,有一滴,则罚一杯”。如实在酒量不济,要婉言声明,并稍饮表示敬意。另外,为客人斟酒应从长者开头;接受主人敬酒要双手扶杯;接受长者斟酒更应一边扶林,一边微微欠身;与人碰杯时注意比对方酒杯端得低些,以示尊敬。
|